意大利地震引雪崩(雪崩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2022-09-19 7:28:50 基金 tuiaxc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意大利地震引雪崩,以及意大利地震引雪崩严重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意大利地震引雪崩



内容导航:

Q1:意大利地震引雪崩、意大利地震引雪崩严重吗

  2017年18日上午(北京时间1月18日下午6点左右),短短一小时内,意大利中部阿马特里切附近接连三次5.0级以上的地震,罗马有震感。意大利总理在地震发生后呼吁派遣 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按震源深度分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一般来说,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性也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地震分布
统计资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长时间范围内的发生是比较均匀的,但在局部和短期范围内有差异,表现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但是发生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里氏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较差切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里氏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中,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地震预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着对地震做出预报,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世界上*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里氏7.3级地震。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 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拟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拟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拟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拟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拟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歇在山坡上。
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积雪是比拟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轻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轻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尤其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轻易滚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时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品,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挠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凡是违禁的居民,一律驱赶出境。
1799年(清嘉庆四年),甘州(今甘肃张掖)提督苏宁阿,命人在祁连山的野马川中山积雪地带,铸立铁牌一块,重三百五十多斤。铁牌上镌刻着:“偷伐松林,有碍水源;摧毁民生,既绝民命。特立此牌,以告乡民,有伐树者,与命案同。”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歇在山坡上。
  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积雪是比拟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轻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轻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尤其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轻易滚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时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品,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挠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凡是违禁的居民,一律驱赶出境。
  1799年(清嘉庆四年),甘州(今甘肃张掖)提督苏宁阿,命人在祁连山的野马川中山积雪地带,铸立铁牌一块,重三百五十多斤。铁牌上镌刻着:“偷伐松林,有碍水源;摧毁民生,既绝民命。特立此牌,以告乡民,有伐树者,与命案同。”
  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滚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每每是从宁静的、笼罩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间,咋嚓一声,勉强能够听见的这种声音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出现一条裂缝,接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滚动。雪体在向下滚动的过程中,迅速获得了效率。于是,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
  雪崩具有突然性、运动效率快、损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弱小的人体遇到它,后果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是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1966年l2月,天山西部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中国地理学家为此曾经写过一篇万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报告里引用了大雪崩的目击者的话:
  “这次大雪崩前的那几天,大雪纷飞,雪多数呈颗粒状和片状降落。据老乡说,这样连续下这么多的雪,五十年才能遇到一次。到12月20日晚上为止,山谷平地雪深平均已在一米以上。山坡上比平地雪要深一些,估计这时雪深已有一些五米左右了。12月21日凌晨2时,我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过后才了解不是有人敲门,而是雪崩气浪冲击门作响)。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是怎么回事,雪已从窗户冲入屋内,弹指间,屋里堆了1米多深的雪。我身上、手上被雪崩打碎的玻璃片划破了几处。我们赶紧跑出屋去,原来是对面山沟发生了雪崩。雪崩的边缘刚好擦过我们这里,把我们的房檐掀掉了。堆在房前的雪有七、八米高。日后,雪崩还在山谷其它地方继续发生,巨大的轰隆声和回声,象打雷一样,振动了整个山谷。雪崩过后,房前的道路不见了。山坡上的草木有的连根拔走,有的倒伏在地。河流被雪堵塞,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河对岸的一片森林也被损伤了。公路上的电线杆被砸倒,电线也被砸断,通讯中断了!这次大雪崩在公路上堆积了数以万方的雪,使交通中断了将近一百天。”
白色魔鬼——雪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称为“白色魔鬼”。
  
  1962年南美一场类似的劫难出世到秘鲁,瓦斯卡兰山发生雪崩,300多万吨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吞噬了8个村子,很多人丧生。
  
  1954年冬,美国某车站邻近发生大雪崩。雪崩所发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使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与车站相撞,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位滑雪者遇到这样的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120多公里的效率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气氛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溶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赶到时,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已被冻住了,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搭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最为频繁。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大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效率快,运动中发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终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隐约可见。
  
  什么情况下易发生雪崩 不仅巨大的声响,而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笼罩都能诱导雪崩的发生。比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塌下来。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 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 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拟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拟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拟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拟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拟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Q5:地震光是怎么形成的地震前的前兆、

闪电似乎只是高空云层才会出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地震前后的逆向闪电现象(从地表延伸向天空的闪电),它们可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

神秘的发光现象

2009年4月6日清晨,意大利中部发生了6.3级地震,造成了至少294人死亡。在研究如何预防地震发生以减少灾害的过程中,一件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科学家们发现,在这次地震前后的一个月里,有几十人声称自己看到了神秘的发光现象,从目击者的描述和现场视频图片中看得出来,这些光从地底下冒出来,伴随着闪电云和球形闪电,还有些彩虹色的火焰从地底冒出,照亮了半边天空。与常见的不明飞行物一样,有的球形发光体在以很快的速度移动。

这是又一件ufo事件吗?还是说这只是人们在地震的恐慌后产生的错觉?

事实上,不只是现代人目睹过这种奇怪的发光体。几个世纪以来,在地震前几分钟或者后几分钟,都总有目击者报告令人费解的现象: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光圈会照亮天空,其中有橘红色的灼热光、蓝白色的冷光、火球或闪光。

早在1755年,把远在瑞典教堂里的钟晃得叮当乱响的里斯本地震之后,哲学家康德就记载了这些警告性迹象:“在地震前8天,卡迪斯附近的地面上爬满了大量从泥土中钻出来的蚯蚓。地震来临前,天空出现强烈的闪电。”

1966年苏联塔什干发生地震,一位工程师听到左方传来发动机般隆隆的响声,同时闪现出耀眼的白光,晃得睁不开眼,持续了4.4秒钟,接着地震来了,差点使他摔倒在地上。地震过后,光也就暗下来了。

1968年,在日本松代发生一系列地震期间,在垣冈地震观察站的野水裕拍摄到第一批“地震光”照片。有些显示天空出现红色条纹,就像低悬的北极光;有些看上去像远处低垂的蓝色曙光。

1976年7月28日深夜,一位在中国唐山的加拿大地质学家突然看到窗外一团蓝光冲破天际,还有一个火球从地下钻出来,意识到情况危险,他迅速离开了自己的家。此后不久,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造成24万人死亡,而这位地质学家幸免于难。

对地震光的误解

虽然目击者见到的形状不是一样的,有的人看到了从地底下喷出的火焰和烟雾,有的人看到了发光云,或者是从地表反向延伸到天空的雷电,但在地震前后看到诡异的发光体是相似的。

在现代历史上,这些不明发光体的报告一度被认为是杜撰的。直到1965年地震期间,一系列的奇怪的发光物体照亮了日本长野,并留下了一组组清晰可见的“案发现场图”,科学家们才开始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并将这些在大地震前后用肉眼看到的没法解释的光学现象称为地震光。

有些地震光常常被人们误以为UFO,比如与UFO最为近似的是火球现象,这些椭圆状发光物体会以很快的速度移动,与圆盘状的UFO很像。一系列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些UFO出现时,往往也是这片区域发生了较大的地震前后,比如在意大利拉奎拉的地震前,UFO目击事件徒然增加。这类不明飞行物只是人们在看到地震光产生后的一种误认。

那么,地震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大地震前,自然界能用这种超自然的发光现象向我们预警,它能否成为我们预防地震的关键呢?

来自地底的运动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发光现象,只不过是像雷电一样的放电现象,但没人能解释得清楚这些强大的电流来自哪里。最初,科学家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天空,认为是大气异常造成的,但除非有类似积雨云的激烈运动产生大量电荷,否则晴空万里的天空怎么能够产生足够的电荷,又如何会产生那么大的电流呢?

由于地震无法预测,实验室里也没法再现这些地震发生的条件,美国宇航局的首席科学家弗里德曼·弗罗恩德决定从历史上记载的地震光现象去找 案。他搜集了1600年以来官方记载的可靠的65个地区的地震光,分析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特征,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几百年来所记录的65次地震光中,有63次是垂直断层导致的地震,几乎所有的地震光目击事件发生的地区都有丰富的岩浆岩。地震光会不会是来自地下岩石大规模运动而产生的电流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弗罗恩德研究在高温和高压下地壳运动时,就注意到了深处岩浆到达地面冷却过程中,岩浆中的原子会产生电离运动,形成大量等离子体。当等离子体到达地表后,它会电离空气而引起光的爆发,这就是人们常常看到地底下的五光十色的火焰的来源。这种放电现象也可能出现在空中,为其他粒子充电,造成雪崩式电离效应,在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些球状闪电和闪电云现象。

在一次实验中,弗罗恩德在实验室里用液压机将数吨重的力量施加到一个四米高的岩石的一面时,他测量到了岩石的另一侧的大量电荷,这也证实了他最初的想法。

在争议中不断被证实

然而,弗罗恩德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争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马尔科姆·约翰斯顿就无法复制弗罗恩德在实验室里的实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地震学家约翰·埃贝尔则认为,地球地壳剧烈运动可产生电荷,但没有研究表明这些电荷可以产生电流。

面对这些质疑,弗罗恩德一直在找证据做支撑。2008年5月初,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天,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从地球红外监测图像上发现,中国西南部地区出现异常的红外线效应,研究人员断定,这是从地下爆发出的等离子电离空气后出现的。几天后,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现在,弗罗恩德的理论已经是解释地震光的主流理论,也为地震光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科学基础,虽然仍有争议,但这个理论将会使得人们更关注地球的地磁运动过程,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地震学家更好地预测地震。

Q6:墨西哥地震是什么时候的事?、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市大地震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1908年12月28日5时25分,黎明,城里的多数人仍在睡觉,意大利墨西拿和卡拉布里亚雷焦感到2~3秒钟的震动。这次预震是从墨西拿海峡中间的震中发出的(科学家们感到奇怪,1881年在西西里和大陆间的海底铺设的电缆,数十年来在海底地震的不断冲击下,竟然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第二次震动差不多持续了10秒钟,波及了整个地区。接着一次接一次的前所未有的剧烈震动,从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移动,地面一起一伏,持续35~40秒钟。正是在最后的猛烈的颤动中,墨西拿市被震垮了。

数秒钟后,成千上万人跌跌撞撞拥上街头,街道上布满了烟囱、屋顶、墙壁的灰沙、砖块和其他建筑材料,都是在杂乱无章的倒塌中落下来的。宽大的裂缝和沟渠张开着,吞没人和牲畜。水管折断,煤气管爆炸着火。所有的水库崩裂,使市内广大地段洪水泛滥。狂风暴雨冲刷着墨西拿,但也无法扑灭冲入云霄的大火。海水,首先是在海峡一端的墨西拿,海浪向陆上冲进几个街区,扫平船坞和临海街道的房屋。数千人在海边被淹死。然后是在另一边的卡拉布里亚,退缩了几个街区,后又以40英尺高的海浪冲撞回来。

Q7:意大利地震引雪崩严重吗冬天、意大利地震引雪崩严重吗

2017年18日上午(北京时间1月18日下午6点左右),短短一小时内,意大利中部阿马特里切附近接连三次5.0级以上的地震,罗马有震感。意大利总理在地震发生后呼吁派遣更多军队官兵进驻灾区。  2017年1月19日,意大利中部发生5.7级地震并引发雪崩。  阿布鲁佐大区山区一家酒店受到冲击,部分设施被雪掩埋,救援人员在酒店中发现大约30名死者的遗体。  目前,救援仍在进行中。  图为现场。那么遇到雪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自救   1、雪崩发生初期:如果在雪崩发生初期就已经接到预警,千万不要犹豫,应立刻寻找就近的避难所,一般在较大的雪场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如果实在没有,应立刻寻找较大的遮挡物,如岩石等。  2、雪崩正在发生:此时一定不要往山下跑,你的速度肯定比不过雪崩,正确的做法是沿雪崩路径的两侧逃跑,尽量寻找可以依靠固定的物体支撑自己,如抱紧大树等,不要大声呼叫,以免雪进入口鼻,而且雪崩时声音巨大,没有人可以听见呼救声,即便听见,也不可能施以援手。  3、雪崩已经发生:在众多雪崩时被掩埋遇难的情况里,窒息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被埋在雪中时应使用衣物(护脸、手套、围脖等)掩住口鼻,防止积雪进入。确保雪崩停止后解除所有滑雪装备,如雪鞋、雪板。尽量回忆雪崩发生时自己的位置,尝试辨别上下方向,并立刻动手挖开阻隔你通向外部的雪,一定要赶在雪凝固前逃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一过程丢掉一切妨碍向外挖进的东西。如果出现受伤不能行动且附近没有同伴的情况,请不要无谓挣扎,应努力减少自身热量损失,耐心等待救援,千万不要睡着!并尝试用手机等通讯设备联系救援人员。‍‍

关于意大利地震引雪崩,墨西哥地震是什么时候的事?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意大利地震引雪崩的详细内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 冯扬 评论文章:
    在黑平台被黑我们要第一时间进行维权,包括报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也是非常靠...
  • 杜滨锋 评论文章:
    遇到黑网被黑账户流水不足不给出款要怎么解决,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是多的,如...
  • 韩博 评论文章:
    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的基本条件网上被黑的平台必须是能登入的,如果是平台跑腿了...
  • 郭嘉庆 评论文章:
    不能出金有什么办法,对于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肯定是发下被黑了,那么被黑有几种情...
  • 郭沛余 评论文章:
    在网堵遇上这些理由,就是你被黑了,第一时间不要去找网站理论,网站既然想嘿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