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州杀降的真实原因,以及“苏州杀降”事件为什么会发生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我用语音输入法来说一下这个事情。苏州杀降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究其原因其实是投降过来的,这些太平天国的降降药价太高,李鸿章的初衷也不是需要想杀掉他们。李鸿章的目的是去安抚他们着想他们,但是他们的要价高了,那么李鸿章就会担心他们。一旦安抚不了就会再次造反,那么到时候他的这些成绩就会功败垂成,这个就好像炒股票一一种道理,已经到手的一些利润,怎么样才能够把它保住呢 只有把他们杀掉,那么这个功劳就已经注定了,如果一旦他们再次造反,那么把以前的利润也就丢掉了,甚至会得到朝廷的惩处,那与其这样被朝廷惩处,还不如自己就保住理论,把这些想象一旦全部杀掉。上面我用的是语音输入法打字,我发现现在的语音输入法还是不太识别度高。识别度不太高,所以出现的错字就特别的多,但是我相信大家还是能理解的,我发这篇的目的是看看有没有分享的。有没有分享的标志出现,据说是要300字以上才有原厂的标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也没看见。
1863年2月,李鸿章率领淮军,在英国人戈登领导的“常胜军”的配合下,对太平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清军势如破竹,先后拿下了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处,向着太平军在苏南的根据地苏州挺进。
(太平军顽强抵抗)
但是,李鸿章的部队在苏州却遇到了太平军的顽强阻击,慕王谭绍光带领纳王郜永官、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王”,会同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四天将”,拼死抵抗。几轮攻防下来,双方均损失惨重,苏州城成为了横亘在李鸿章面前无法逾越的大山。
恰逢此时,戈登通过内线得知,“四王”和慕王谭绍光素有嫌隙,而且纳王郜永官表露出降意。“密介副将郑国魁,为请于鸿章,乞反正,许之”。
经过数轮谈判,双方约定由纳王郜永官生擒穆王谭绍光,交给淮军处置。其它诸王打开苏州城门,迎接淮军入城。“常胜军”首领戈登则表示,确保“四王”“四将”投降后的安全,并对归降士卒予以宽大处理。
穆王谭绍光似乎对郜永官投降的企图有所察觉,于是,郜永官等人决定将生擒穆王谭绍光改为击杀。在谭绍光亲临战场督战时,与“四王”等人产生矛盾,康王汪安均当即拔出佩刀,刺杀了谭绍光,割下其首级。
郜永官着人将谭绍光的首级献给淮军将领程学启,经太平军降卒检验无误。李鸿章随即谴程学启率淮军进苏州城受降,并诛杀谭绍光部卒近千人。
(淮军创始人李鸿章)
至此,苏州城全面落入李鸿章之手,太平军在苏南的根据地被淮军彻底摧毁。
一天之后,李鸿章在苏州城娄门外设宴为“四王”“四将”接风洗尘。席间,李鸿章向八人献上淮军战袍,趁他们放松警惕之时,召集八名武士刺杀了他们。
史料是这样记载的:“甫就席,有军官自外入,投谍李公,李公就谍出。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皆红顶花翎,膝席前,请大人升冠。降酋不知是计也,竟扬扬得甚,起立,自解其额上黄巾,手冠者俟其侧,从官尽起,目注之。转瞬间,八降酋之头血淋漓,皆在武弁之手。”
一生崇尚儒学的李鸿章,并非一个弑杀之人,难道不懂得“滥杀降众,必坚其必死之心”的道理吗 况且之前也不乏重用降将的先例,如吴建瀛和骆国忠,不但保留了少数自己的部队,还随淮军攻城掠地,立下功劳。此次参与谈判的程学启也是太平军降将,后来受到了李鸿章的器重,委以重任。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就偏偏把这八个人杀了呢 第一,八个人对李鸿章提出了过分的要求。
在程学启入城受降八人时,他们就曾向程学启提出“乞公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李鸿章认为,太平军是在淮军久困之下,别无他法才选择归降的。投降之将,就应该服从调配,听从安排,哪里还能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如果承诺八人的条件,“阊、胥、盘、齐”四门悉数交给这几个人,那么,苏州城一半以上将重新落入太平军之手,一旦再生反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八人投降的诚意不足。
在淮军进入苏州城时,就发现情况有些异常。
首先,太平军数万军队依然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劲,并没有缴械。
其次,苏州城内已作好巷战的准备,修筑了很多坚固的工事,堆砌了很多石头关卡。
李鸿章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弟弟李鹤章在太仓受降时,因太平军诈降而腿部中弹一事,怀疑太平军故技重施,并非真心来降。
再次,太平军依然有很多人没有剃发,包括郜永官本人在内,这就进一步加重了李鸿章的疑心。
(湘军创始人曾国藩)
第三,清廷对太平军仇深似海。
在十多年的战争中,太平军纵横十多个省,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差点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对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清军对此恨之入骨。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被称为“剃头匠”,就是形容他对待太平军的屠戮毫不留情。
在安庆一战中,曾国荃将太平降卒每百人为一组,以进屋领取返家路费为由,加以捆绑,然后屠杀。血腥的杀戮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1万多名太平军被杀戮殆尽。
后来,李秀成被捕,多次向曾国藩请求饶他一命,并表示可以配合招降太平军余部,但仍然被杀。洪天贵福被抓后年仅15岁,同样表达了归附清朝的意愿,但很快被凌迟处死。洪秀全死后被清军从坟墓中拉出剁为肉酱,混在火药里发射出去,让其灰飞烟灭,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诛杀八人不排除是清廷的授意。
第四,故意让戈登难堪。
“常胜军”虽然在对太平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常胜军”和淮军素来不和。在苏州受降太平军之前,戈登还因向李鸿章索要军饷不成,欲撂挑子。清廷一直担心“常胜军”尾大不掉。
在受降苏州太平军时,戈登是见证人和担保人,曾参与谈判并承诺保证八人的安全。李鸿章杀了八人,陷戈登于不义之境,从而削弱“常胜军”的势力,为裁撤“常胜军”打下基础。
( :《清史稿》)
1863年6月,清廷派遣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进攻苏州。淮军兵分三路围困苏州:中路由皖籍太平军降将、新授总兵程学启统辖开字营万余人马,从昆山直扑苏州;北路由李鸿章本人和总兵刘铭传率25000余主力,从常熟出发,向江阴、无锡方向发起攻击,战略意图是一举截断苏州的后路;南路由淮扬水师黄翼升、李朝斌(原湘军水师将领)率一支水军自太湖进攻吴江。
英国人戈登率3100多名器械精良的“常胜军 ”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常胜军原叫“洋枪队”,由西方浪人、菲律宾雇佣军和中国游勇、亡命徒组成,本为保护上海中外商民而建,后来接受李鸿章的雇佣、辖制。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闻讯率大军由天京(今南京)经六安赶来增援,随即同淮军展开了一系列激战。淮军的装备比湘军好得多,士卒大部分配备了性能优良的西洋枪械,火炮也很多,因此火力凶猛,作战效率很高。到11月底,李秀成作战不利,被迫退入城中。苏州外围的重要据点浒墅关、盘龙桥、虎丘等相继被淮军攻陷;太平军在城外精心构筑的数十里防御工事丧失殆尽,苏州西郊、北郊尽为淮军占领,苏州对外交通、联络全被隔断,形势岌岌可危。
苏州外围虽然已被淮军廓清,但城池坚固的苏州城一时还难以攻破。12月3日,洋将戈登诱降苏州守将、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遭其断然拒绝。
谭绍光是李秀成的三女婿,广西老弟兄,一向忠诚可靠,但他的副手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嘉等11员守将却意志崩溃,对苏州的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想叛降清廷,献出苏州城。这11王大都是安徽人,他们不断偷偷潜出城去,同淮军总兵程学启商谈献城投降事宜。
在与纳王等人谈投降条件的同时,程学启、戈登、黄翼升、李朝斌率部日夜强攻,娄门、葑门、盘门外的堡垒都被火炮击毁,城内人心浮动,形势危若累卵。纳王郜永宽等人见形势危殆,被迫同意了程学启提出的条件:杀慕王谭绍光,以其首级做投名状。 不知何故,他们拒绝了程学启要求诛杀忠王李秀成的胁迫。
其实,纳王等人在暗中秘密从事的投降活动,李秀成已有所察觉,但并未引起他足够的警觉与重视,于是没有慎重对待与防范。当李秀成确知此事后,已经没有力量阻止其发动叛乱了,因为慕王谭绍光虽是守城的主帅,但城中守军大多数都是纳王、康王等人的部下。
李秀成见苏州城内外交困,很快就将陷落,便嘱咐谭绍光留守,他自己率1万多人突出重围,往无锡方向奔去。临走时,他对谭绍光说:“郜永宽等人的行动十分可疑。值此大兵围困的危急时刻,要防止有人献城投敌。我去无锡搬救兵,你只要再坚持5、6天,我一定率5万大军前来救援 ”。
李秀成的突然离去,给郜永宽等人的行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
李秀成虽然提醒过谭绍光,但仍未引起他足够的警惕。12月4日,麻痹大意的谭绍光居然通知郜永宽等8王到慕王府开会,讨论御敌措施。会上,诸王故意不服慕王的发言,并与之展开激辩,目的是惹怒他。趁慕王不注意,康王汪安均手持短刃一跃而起,猛刺慕王。慕王惨叫一声,倒在血泊里......
第二天,慕王谭绍光的首级被送到程学启的军营里。苏州城轻而易举被淮军获取了。
慕王虽死,他的部下却宁死不降,与淮军、叛军浴血搏杀,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直到战至最后一人。
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等人找李鸿章邀功领赏,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场“鸿门宴”。郜永宽等人刚一落座,一队凶神恶煞的淮军士兵挥舞着明晃晃的大刀就闯了进来,不由分说举刀便砍,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稀里糊涂成了刀下之鬼。李鸿章杀了降将还不罢手,又下令将8降将的部属通通杀光,一声令下,近3万太平军将士被屠戮一空。淮军将城中居民统统赶出城去,并将城内的商铺、民居抢掠一空。戈登毕竟是职业军人,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见李鸿章悍然杀降,马上提出抗议,却没有办法阻止,后来他又到处告状,却受到了清廷的冷漠对待,遂不了了之。李鸿章知道后给他送去许多银两,以示笼络、安慰。
由于受到了淮军联手洋枪队的武装干涉,加上内部有人叛变,里应外合下,苏州保卫战彻底失败了。
【写作不易 请勿搬运】【插图为网图】
太平军曾经发生过诈降事,在苏州的太平军投降后,由于俘虏数量庞大,李鸿章有一次巡查俘虏大营时还遭到威胁,深恐再生诈降事件,遂下令屠杀投降的太平军。
1863年12月苏州城被清军收复。太平军的末日已经指日可待。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鸿章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对于投降的四王、四将予以处死,这件事情影响到了后来太平军的最终抵抗。
也许李鸿章有苦衷,但是杀投降者的做法就是断了人家的后路,只好继续抵抗,对于最终解决太平天国也造成了不少的波澜。
杀降事件经过
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处,于11月中旬准备进攻苏州。
苏州城内太平守军在慕王谭绍光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打退了清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无奈清军势大,全体退守苏州城。
谭绍光手下守城的太平军将领有纳王郜云官(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王”,以及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四天将”,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个(指阊、胥、盘、齐四门,余下为慕王所辖“娄、葑”两门)。
而常胜军通过叛徒了解到了基本情况。苏州城内到底是守还是投降举棋不定。
谈判
1863年11月28日程学启告知戈登,纳王等要求安排投降事宜。郜云官派康王汪安均与戈登、程学启初次谈判。
29日李秀成带1万8千人来到苏州,受降事件因此推迟。
30日戈登、程学启与纳王派出的三天将谈判,以生擒忠王和慕王为条件。 12月1日李秀成带1万余人从胥门出光福、灵岩一带小路搭桥而去。苏州城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交接。大家一致同意投降。
慕王谭绍光被杀
4日早晨程学启告知戈登纳王等已准备就绪,商定趁慕王在城墙上指挥时推慕王于城下交与清军为俘虏。
戈登见李鸿章之鲍姓文官,要求转告李,慕王必须交与他做俘虏,“对于归降诸王务必宽大处理”。
李鸿章则强调只要谭绍光死尸,程学启和八王决定改生擒慕王为刺杀。
11时慕王开会决定说服部众共同保卫苏州,责备动摇军心者。14时慕王与八王发生口角,康王汪安均趁机举刀行刺,天将汪有为割其首级。当晚郜云官禀求清军调兵入城,郑国魁带队入城助剿。慕王手下千余人被杀,戈登闻慕王死深感可惜。程学启决定5日晨正式进城受降。
降将之死
苏州陷落的第三天,李鸿章在淮军大营中设宴款待太平军的降将们,为了避免日后夜长梦多,直接杀了这些人,“降者太大,不甘人下,宜将此城收复肃清,落得两双血手”,这并没有终止,那些跟随郜永宽投降的普通将士们被收缴兵器全部关进双塔寺后院,集体被淮军屠杀。
杀降事件发生后,蒙受耻辱而愤慨的戈登主动与英领事馆通报此事件,扬言要将苏州交还太平军,并且率领他的常胜军攻打李鸿章的部队。这件事情对于李鸿章的打击很大,*想不到原来杀降还有这么多的后遗症。
今天关于《“苏州杀降”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咨询记录·解于2021-11-14茅台193...
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名单文章列表:1、2020年五大四小发电集团装机容...
国内油价近二十年历史*价是3.06元一升。*的时候,发生在201...
长江铝锭今日价格后面的涨跌是什么意思?是对长江铝锭的一个...
中信国安(000839)中天科技(600522)新海宜(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