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钨矿分布图(江西钨矿产地)

2022-12-20 21:18:40 基金 tuiaxc

中国钨矿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河南、广西、福建、广东、甘肃、云南。

1.钨矿分布情况:,已探明钨矿储量有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保有储量在20万吨以上的有8个省区,依次为湖南179.89万吨、江西110.09万吨、河南62.85万吨、广西34.92万吨、福建30.67万吨、广东23.02万吨、甘肃22.29万吨、云南21.66万吨,合计485.39万吨,占全国钨保有储量的91.7%。要是从全国大行政区分布的角度来看,则依次为:中南区占全国钨储量的58.2%,居首位,其次是华东区占28%、西北区占4.3%、西南占4.1%、东北区占3.2%、华北区占2.2%。而在三大经济地区钨矿储量分布的比例则是:东部沿海地区占17.1%、中部地区占75.1%、西部地区占7.8%。

2.钨矿用途:钨在冶金和金属材料领域中属高熔点稀有金属或称难熔稀有金属。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的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含钨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燃气轮机、火箭、导弹及核反应堆的部件,高比重钨基合金则用于反坦克和反潜艇的穿甲弹头。钨精矿用于生产金属钨、碳化钨、钨合金及化合物。

3.钨矿存量:中国钨矿资源丰富,著称世界,其储量在世界排位,以中国表内A+B+C级储量同世界储量基础相比居世界第1位。第2位加拿大(储量基础49.3万t)、第3位俄罗斯(储量基础35.5万t)。中国钨矿不仅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以来也居世界第一,因而被称誉为“世界三个第一”。创造和打破了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可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

中国江西大余县,是世界著名的“钨都”。那里有四百多处星罗棋布的钨矿点。 *** 战争后,德国人曾在那里首先发现了钨,当时只花500元钱就秘密地收买了矿权。爱国民众发现后,纷纷起来保矿、护矿。经多方交涉,终于在1908年以1000元收回矿权,并集资开采。这便是赣南最早的钨矿开发业。我国湖南省郴州市柿竹园是个“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拥有140多种矿物。其中钨矿储量就占了当前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钨矿储量居世界首位,为国外30多个国家总储量(130万吨)的3倍多。另外的主要产钨国是加拿大和美国。

参考资料

钨矿_百度百科:

(十二)江西崇余犹—三南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Ⅻ)

江西崇余犹-三南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位于大夷山-罗霄山隆起西南端,处于NE向万安-崇义-仁化-英德断裂带、新丰断裂带与NW向岩石圈断裂F4、地壳断裂F19所夹持的地块内,为复杂构造干扰区。区内分布有西华山、漂塘、茅坪、柯树岭、荡坪、淘锡坑(崇余犹区)及官山、大吉山、岿美山(三南区)等著名大、中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共有矿产地近200处,其中大型5处、中型14处、小型及矿点160余处,矿种主要有钨、锡、铅、锌、银、金、钼、铋等。已探明钨52×104t、锡14×104t、铅锌40×104t、银1000t,是赣南钨锡多金属矿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具找矿远景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区。矿床点构成崇余犹和三南两个有色金属矿集区。

1.崇余犹矿集区

区内地层以广泛出露早古生代基底岩系为特征,另有少量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第三系零星分布(图4-6)。基底岩系除志留系仅局部出露外,震旦系—奥陶系地层广布。震旦系主要为一套由火山质、泥砂质岩石所构成的复理石建造;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由泥砂质碎屑岩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奥陶系主要为笔石页岩建造,间夹砂质、砾质碳酸盐岩层。上述地层渐变过渡,之间为整合接触,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而强烈褶皱隆起,构成该区褶皱基底。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角度不整合于基底地层之上,以磨拉石建造开始,以浅海碳酸盐岩建造鼎盛。白垩系、第三系以山间磨拉石建造、内陆河湖相膏盐建造为特征,其分布与沉积特点明显受断裂及地形控制。区内地层中W、Sn、Pb含量高出地壳克拉克值1.5~3倍,Zn、Ag接近地壳克拉克值,表明该区为一个W、Sn、Pb的高背景区。其中Sn在奥陶系中较富集,Ag主要富集于寒武系,Pb主要富集在震旦系,W则在震旦系、寒武系都较富集。基底岩系中广泛发育的砂、板岩是区内裂隙充填型、破碎蚀变岩型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而寒武系上部透镜状碳酸盐岩层夹层、奥陶系内的含钙层、泥盆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等的岩性特征,为接触交代型、交代 充填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型式复杂多样(图4-6),加里东期形成NW向或近EW向基底构造,燕山期主要形成NNE向和NE向构造岩浆岩带,导致一系列深大断裂和被其切割的地块构成EW向、NNE向隆褶带与断陷带呈网格状分布,并由此决定了该区以EW向、NNE向构造为主,叠加NE向、NW向、近SN向构造的构造格架。这些大断裂是区内的导岩、导矿构造,其旁侧的次级构造是区内的主要容矿空间。

图4-6 崇余犹地区钨锡多金属综合找矿信息剖析图

(据江西省地质调查院,2003)

区内岩浆岩分布较广,类型复杂,以酸性岩为主。岩浆活动频繁而持久,主要岩浆活动时期为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活动强烈,并与Sn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

加里东岩浆旋回:呈岩基、岩株状产出,侵入于早古生代寒武纪及元古代震旦纪地层中,常被泥盆纪地层不整合覆盖。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仅发育锡、钨矿化。

海西-印支岩浆旋回:活动较弱,主要表现为中酸性侵入体呈岩株、岩瘤产出和沿断裂构造的中基性岩浆喷发。对银铅锌成矿有一定贡献。

燕山岩浆旋回:为区内岩浆活动的鼎盛时期。主要沿SN向诸广山-万洋山及EW向古亭-赤土、横市-沙地、内良-大余隆起带分布,呈小岩基、岩株、岩瘤分散分布于大岩基内。据重力推断,地表分散岩体受深大断裂控制,并在一定深度相连形成规模更大的岩浆岩带。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少数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高硅(SiO2一般介于73%~76%),富碱(K2O+Na2O 一般大于8%),Al2O3K2O+Na2O+CaO,富含F为主的挥发分,铕负异常显著,重稀土富集,Ta、Nb、Li、Rb、Be 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并富含 W、Sn、Cu、Pb、Zn、Ag 等成矿元素(是维氏值的数倍至数十倍)为主要特征,具有南岭成矿花岗岩的共同特点。

该区地处炎陵-郴州-蓝山NE向重磁梯级带东南部,区内重力异常、航磁△T异常异常均比较发育。自东向西△g负值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于信地—板岭下、大余—上犹一线出现突出的重力梯度带,而在九龙脑出现一圈闭的低值异常(周围梯级带宽缓),分别对应于信地—板岭下、上犹—大余一线深大断裂及九龙脑岩体。正低磁异常于该区呈近EW向展布,反映了EW向构造控岩控矿的特点。

1:20万多元素区域化探异常相互重叠、形成面积广阔的化探综合异常区,单个异常多围绕岩体呈近等轴分布,面积约30~60km2,具有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强度大、各元素异常吻合程度高等特点;综合异常主要分布于红桃岭-天门山、张天堂、漂塘、樟东坑-聂都、淘锡坑-高坌等地,主要异常元素为锡、钨、铋、钼、铜、铅、锌和砷、金、银等,其中以锡、钨、铋、锌、砷、金最突出(图4-6)。1:20万重砂异常与水系沉积物异常大致相当,同样以燕山期岩体为中心呈近等轴状出现,主要分布于红桃岭-天门山、张天堂、营前、板岭下、樟东坑、淘锡坑等地,异常组合矿物主要为黑钨矿-白钨矿-锡石。

遥感解译显示,区内存在众多NNE向、NE向、近EW向、NW向的线状构造;以及数量多、大小不一的环状构造,有些环状构造出现大环套小环,甚至有几级,这是锡多金属成矿岩体的特征影像。

该区钨、锡多金属矿产丰富,以往研究程度较高,但也存在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参差不一的现象,如以往工作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而对西北部地区投入的工作较少,是下一步找矿应注意的方向。此外,根据近年矿山生产成果,在“五层楼”根部带不断出现石英大脉——云英岩型钨锡新矿体,使矿床规模大增,为老矿山外围与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2.三南矿集区

该区岩浆活动强烈,燕山期花岗岩多大面积出露(图4-7),围绕岩体出露前泥盆系浅变质岩。在一些断陷盆地边缘有上古生界地层,常有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和复控型钨矿床。矿床以W-Sn、W-Bi为主,矿床(点)分布较稀散,但工业矿化程度较高,常形成中-大型钨矿床。矿床类型主要石英脉型钨矿床,次为变花岗岩型和矽卡岩型钨矿床。

图4-7 江西三南地区地质矿产图

区内分布17个二级以上W、Sn综合化探异常和相应重砂异常,呈EW向、NE向、NW向展布,总面积近1500km2。化探异常为W-Sn-Bi、Cu-Pb-Zn、Ag-As-F等高中低温及矿化剂元素组合。主要有官山-岗鼓山、大吉山、岿美山、夹湖含潭等9处。单个异常呈近等轴状,面积20~50km2不等。最近对大吉山外围、岿美山外围的寒洞、浦罗合野外调查,在寒洞矿区及浦罗合矿区都发现与大吉山矿床相似的变花岗岩型钨矿体,在岩体接触带附近有较强云英岩化蚀变。

该区矿化范围较广,成矿潜力大,但工作程度较低,有大型石英脉型、变花岗岩及矽卡岩型钨矿床的资源远景。重点对大吉山北部寒洞矿区、岿美山钨矿外围的浦罗合,以及夹湖含潭、岗鼓山-官山等钨锡综合异常区多方向构造复合部位、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含钙层位接触带开展工作。

通过该区成矿条件和主要典型矿床的系统深入研究,成矿规律的总结,认为石英脉型和变花岗岩型钨矿床是该区最重要和最有远景的矿床类型,而矽卡岩型钨矿床则有矿体规模较大和分布集中的特点,也是该区钨矿床的重要类型。

综合研究成果认为,上述找矿远景区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物化探显示较好、矿化信息丰富,具有巨大的找矿空间。通过进一步的工作,有望找到一批大中型,甚至特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

(三)“多位一体”成因类型——江西省九江市大湖塘石门寺钨矿

1.矿区地质特征

大湖塘石门寺钨矿是超大型钨矿床,系我国近期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大湖塘石门寺钨矿位于下扬子成矿省江南地块中生代铜钼金银铅锌成矿带,赣北九岭钨多金属矿集区中。赣北九岭钨多金属矿集区北东长约20km,南东宽约10km,分布有大小钨锡铜钼矿床及矿点15处,是一个以钨为主伴生铜、钼、锡、铍、铌、钽等有色和稀有金属的钨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发育的主要矿床有大湖塘钨矿、大河里钨钼矿、狮尾洞钨矿、茅公洞钨矿、新安里钨锡矿和石门寺钨矿等(图1-7)。

图1-7 大湖塘钨矿区域地质图

(据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北区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2)

1—第四系;2—中-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安乐林组;3—中-新元古代双桥山群修水组;4—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5—燕山中期花岗岩;6—燕山晚期花岗岩;7—矿床及矿点;8—断层

2.矿体特征

石门寺钨矿矿体按照工业类型可划分为细脉浸染型、热液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具有多次成矿和“一区三型”的特点(图1-8),但是,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型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矿体WO3的资源储量占整个矿区WO3资源储量的74%以上(项新葵等,2012a)。据《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北区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2)》,矿区内钨平均品位为0.182%,共生铜平均品位为0.524%,共生钼平均品位为0.099%。

图1-8 石门寺矿区地质剖面图

(据项新葵等,2012a)

1—燕山中期花岗斑岩;2—燕山中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3—燕山中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4—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5—不同岩石单元界线;6—热液隐爆角砾岩边界线;7—热液隐爆角砾岩型矿体;8—细脉浸染型矿体;9—石英脉型矿体;10—糜棱岩、千枚糜棱岩及糜棱片岩;11—硅化;12—断层

细脉浸染型矿体分布于石门寺矿区的主要地段,产状总体平缓,厚大的工业钨(铜)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于燕山中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株与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基的外接触带,以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型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矿体为主;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主要分布于石门寺矿区中部,隐爆角砾岩顺断裂贯入燕山中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中,以角砾状和网脉矿化为主,胶结物石英脉充填,岩石中见有小团块状、短柱状、针状黑钨矿;石英大脉型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切穿矿区各岩石单元和其他类型的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

花岗岩型钨矿石含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主要为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其次为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呈不规则粒状与长石和石英紧密共生,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矿化呈脉状分布,形成白钨矿石英脉,脉宽1cm左右,白钨矿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脉中或脉侧。隐爆角砾岩型矿石主要为自形—他形晶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为黑钨矿、辉钼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包括云英岩角砾中的粒状石英和硅化石英脉中的块状石英,其次为白云母;角砾成分为云英岩等,胶结物为硅化石英脉;黄铜矿和黑钨矿主要发育在硅化石英脉中,而辉钼矿则主要分布于云英岩中。石英脉型黑钨矿石呈板状自形晶、伟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其次为白钨矿及少量的辉钼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含量大于>90%,其次有少量的斜长石。

3.成因模式

石门寺钨矿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矿床(图1-9)。在控矿因素上,主要为构造控矿和岩浆岩控矿。在构造控矿方面,近东西向断裂在区内规模最大,主要分布在该区中部罗丝塘—新安里一带,该断裂控制着区内燕山期岩浆岩和矿床(点)的分布,构造的交汇部位通常为早白垩世花岗岩和钨矿床的分布,为区内控岩控矿的主导构造(阮昆等,2013)。

图1-9 大湖塘钨矿成矿模式图

(据林黎等,2006)

1—石英细脉带型;2—石英大脉型;3—云英岩型;4—蚀变花岗岩型;5—隐爆角砾岩型;6—燕山早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7—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8—晋宁期花岗闪长岩或中元古代浅变质岩

在岩浆岩控矿方面,大湖塘钨矿地层出露很少,而岩浆活动强烈,大致可分两个系列,即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系列和燕山中期花岗岩系列;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呈岩基产出,为九岭岩体的一部分;燕山期花岗岩呈小岩株、岩瘤或岩墙(脉)产出,前者为主要的容矿围岩,后者为成矿母岩(项新葵等,2012b)。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0年,本着展示大湖塘钨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原则,采用矿区定点捡块 *** 共采集标本14块(表1-3),类型主要分为矿石、围岩和蚀变围岩3类。采集矿石7块,岩性主要有南区的花岗岩型钨矿石、北区钨矿石门寺矿段的黄铜矿辉钼矿矿石、含辉钼矿黄铜矿矿石、角砾状黄铜矿辉钼矿黑钨矿矿石和北区钨矿大岭上矿段的石英脉黑钨矿石。采集围岩5块,主要是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硅化碎裂似斑状花岗岩和硅化云英岩。采集蚀变围岩2块,岩性为硅化云英岩化似斑状花岗岩和云英岩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表1-3 江西九江大湖塘钨矿采集标本

注:表中W3-B代表大湖塘钨矿标本,W3-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W3-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W3-B01

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最大可达8mm左右,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25%。黑云母,黑色—棕褐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含量约15%。见少量白云母,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2

花岗岩钨矿石。矿石含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自形—半自形晶,粒径3~5mm,最大可达8mm左右,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2~4mm,含量约25%。黑云母,黑色—棕褐色,自形—半自形晶,粒径3~5mm,含量约15%。可见长柱状角闪石,边缘蚀变为黑云母,含量约5%。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细粒状,与长石极其相似,肉眼难以区分,在紫光灯下发天蓝色荧光,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1%。偶见细小鳞片状辉钼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3

花岗岩钨矿石。矿石含矿母岩为云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和白云母。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他形板粒状,粒径1~3mm,部分达4mm,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30%。黑云母,黑褐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2mm,含量约2%。白云母,白色—无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约1mm,含量4%~5%。由于硅化、绢云母化,岩石颜色变浅。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肉眼难区分,只有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呈稀疏浸染状分布,粒径约1mm,含量约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4

似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次为黑云母,含量约10%。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粒径3~5mm,大者可达10mm左右。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黑云母,黑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5mm。基质成分与斑晶成分相同,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细粒结构,斜长石含量约60%,石英含量25%~30%,黑云母5%,并见少量白云母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5

硅化碎裂似斑状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次为黑云母,含量约10%。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粒径3~5mm,大者可>10mm。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一般3~5mm,大者可达10mm左右。黑云母,黑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5mm。基质成分与斑晶成分相同,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细粒结构。岩石中硅化十分发育,主要呈脉状,粗脉宽2~3cm,细脉宽1~2mm。宽脉未见矿化,细网脉中可见微细粒黄铁矿或微量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6

硅化云英岩化似斑状花岗岩。岩石呈灰色—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蚀变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长石,白色,他形粒状结构,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含量高时可达60%左右。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后期硅化形成石英脉。黑云母,深褐色,粒径1~3mm,分布不均,局部集中成聚斑,含量约10%。白云母,白色—无色,细粒状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7

硅化云英岩。岩石呈浅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云母。石英,他形粒状结构,硅化后呈块状,含量约90%。绢云母、白云母,白色—浅棕黄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8%。岩石中零星分布有黄铜矿和辉钼矿,他形细粒结构,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8

云英岩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为黑云母。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粒径3~5mm,大者可达8mm,含量35%~40%。钾长石,肉红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5mm±,大者可达10mm,含量约20%。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30%。黑云母黑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5%。可见星散状微细粒状黄铜矿和黄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9

角砾状黄铜矿辉钼矿黑钨矿矿石。矿石为灰白色,中粗粒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为黑钨矿、黄铜矿和辉钼矿。黑钨矿,黑色,长柱状、针状,晶体大小可达1mm×18mm,条痕为红褐色,半金属光泽,含量约5%。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含量1%~2%。辉铜矿,铅灰色,金属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含量<1%。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白云母。角砾成分为云英岩,胶结物为硅化石英脉。黄铜矿和黑钨矿主要发育在硅化石英脉中,辉钼矿主要分布于云英岩中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0

黄铜矿辉钼矿矿石。矿石呈灰白色,他形粒状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有辉钼矿和黄铜矿,以胶结物形式充填于碎裂石英脉裂隙中。辉钼矿,铅灰色,金属光泽,细脉状分布,可见1~2mm宽的纯辉钼矿脉,含量2%~3%。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粒状,细脉浸染状,含量5%~10%。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少量白云母。石英,乳白色,油脂光泽,含量约8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1

含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岩石呈白色—浅灰白色,非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几乎全部由非晶质块状石英组成。裂隙中充填有辉钼矿和黄铜矿,多呈细脉状分布,在裂隙交汇部位形成团窝状,含量1%~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2

石英脉黑钨矿石。岩石呈乳白色,粗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黑钨矿,黑色,自形粗晶结构,聚晶 *** 体呈柱状,半金属光泽,条痕呈深褐红色,晶柱长度可达5cm,含量约5%。脉石矿物为石英,白色—乳白色,油脂光泽,含量约95%。在黑钨矿中见有微量黄铜矿、黄铁矿和辉钼矿,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3

花岗岩钨矿石。岩石呈灰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石含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次为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6mm,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2mm,含量约20%。黑云母,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局部集中,平均含量约10%。角闪石,黑色,自形晶,长柱状,粒径大小约为2mm×8mm至3mm×10mm,边缘蚀变成黑云母,含量约5%。矿石矿物为白钨矿,乳白色、浅灰白色,他形不规则粒状结构,星点状分布,与长石和石英紧密共生,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可见白钨矿石英脉,脉宽1cm,平均含量约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4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色—黑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半自形粒状,呈似斑状构造,粒径3~5mm,大者可达8mm,含量约5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2~3mm,含量约30%。黑云母,褐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约2mm,大者可达4mm,含量15%~20%。岩石中含有暗色细粒包体,主要由暗色矿物黑云母、阳起石、绿泥石组成,大小1~2c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W3-b01

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60%)、石英(Qz,约25%)和绢云母(Se,约10%)。斜长石,呈板状,颗粒粒径约2mm,部分长石发生了绢云母化作用。绢云母, *** 体呈鳞片状,具丝绢光泽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6

云英岩。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母(M s,约35%)、黑云母(Bt,约30%)、石英(Qz,约25%)和少量斜长石(Pl,约5%)。白云母,片状,平行消光,弱闪突起,干涉色为Ⅱ级顶部至Ⅲ级,粒径0.5~1mm。黑云母,片状,平行消光,多色性明显,粒径0.5~1mm。石英,正低突起,无解理和双晶。斜长石,呈长板状,负低突起,双晶发育明显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2

主要金属矿物为黑钨矿、斑铜矿、黄铜矿、闪锌矿、自然金。黑钨矿(Wol)含量约2%,多呈半自形或他形分布,受透明矿物解理控制。多见不连续微细脉状的黑钨矿填隙于黑云母中,粒径0.01~0.05mm。斑铜矿(Bn)含量少,多呈半自形分布,粒径0.01~0.5mm不等,多与黄铜矿伴生,被黄铜矿交代。黄铜矿(Ccp)含量较少,出现于斑铜矿矿物颗粒中,粒径在0.05mm左右,形成可能晚于斑铜矿。闪锌矿(Sp)偶见,呈半自形粒状,与黄铜矿、斑铜矿伴生,粒径约0.05mm。自然金(Gl)偶见,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03mm左右

矿物生成顺序:斑铜矿、黑钨矿→黄铜矿、闪锌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3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白钨矿。黄铜矿(Ccp)含量约1%,粒径0.05~0.1mm,呈他形粒状结构,交代黑钨矿,与黑钨矿伴生。黄铁矿(Py)少量,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分布在脉石矿物中,粒径约0.2mm。黑钨矿(Wol)少量,多呈半自形或者他形粒状结构,粒径在0.01~0.1mm之间,多在脉石矿物中呈交代出溶结构,沿着脉石矿物(黑云母)解理分布。白钨矿(Sh)少量,多呈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约0.5mm,与其他矿物无明显的伴生关系,紫外光下有荧光反应

矿物生成顺序:黑钨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8

主要金属矿物为钨锰铁矿(黑钨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白钨矿。黑钨矿(Wol)含量约60%,多呈自形或半自形分布,边缘上多被裂隙破碎,且多有黄铜矿充填。黄铜矿(Ccp)含量约5%,受裂隙控制明显,多呈脉状分布,多为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1~0.4mm不等,一类充填于裂隙中并交代黑钨矿,另一类分布于脉石矿物的边缘。斑铜矿(Bn)含量约1%,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1~0.5mm不等,交代黄铜矿。硫砷铜矿含量少,呈他形粒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与黄铜矿接触边缘,粒径0.01mm左右。白钨矿(Sh)偶见,沿着细脉分布,紫外灯下显荧光

矿物生成顺序:黑钨矿→斑铜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9

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斑铜矿,少量黄铜矿、白钨矿、锑黝铜矿、铜蓝、方铅矿,非金属矿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组成。闪锌矿(Sp)少量,在后期石英(Qz)脉中呈浸染状—细脉状不连续分布,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与闪锌矿、黄铜矿、锑黝铜矿共生,受后期方铅矿的溶蚀作用,发育溶蚀边结构。斑铜矿(Bn)少量,在后期石英脉中呈星点状分布,与铜蓝、锑黝铜矿共生,局部可见黄铜矿充填交代。方铅矿(Gn)少量,呈不连续脉状、星点状分布。交代闪锌矿呈共生边结构。少量黄铜矿(Ccp)和锑黝铜矿(Td),呈稀疏浸染状分布,密切共生。偶见铜蓝(Cv)和白钨矿

矿物生成顺序:白钨矿→斑铜矿、铜蓝→闪锌矿、锑黝铜矿、黄铜矿→方铅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10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闪锌矿、白钨矿、黑钨矿。黄铜矿(Ccp)含量约1%,多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受破碎裂隙控制,被闪锌矿交代呈尖角状结构,粒径约0.05mm。闪锌矿(Sp)含量较少,多为他形粒状结构,交代黄铜矿,粒径约0.05m m,部分沿脉石矿物的裂隙分布。白钨矿(Sh)少量,多呈半自形或者他形粒状结构,单独赋存在脉石矿物中,粒径0.2~0.5mm不等。黑钨矿(Wol)少量,多呈他形粒状结构,赋存在脉石矿物的裂隙中,粒径约0.1mm

矿物生成顺序:黄铜矿→闪锌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12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硫砷铜矿、黑钨矿、黄铁矿。黄铜矿(Ccp)含量约5%,多呈半自形或他形分布,受脉石矿物裂隙控制,粒径0.1~1m m。辉钼矿(Mot)少量,受裂隙控制,呈脉状分布,他形粒状结构,脉宽0.05~0.1mm,交代硫砷铜矿。硫砷铜矿(Enr)少量,多呈半自形或者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0.05mm。黑钨矿(Wol)含量少,多呈半自形分布,粒径0.1~0.5mm。与黄铜矿伴生,多被黄铜矿交代。黄铁矿(Py)偶见,粒径约0.1mm,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矿物生成顺序:黑钨矿+黄铁矿+硫砷铜矿→黄铜矿+辉钼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13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少量辉铜矿、黝铜矿、铜蓝、辉钼矿等。黄铜矿(Ccp)含量约15%,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受破碎裂隙控制,被硫砷铜矿交代,粒径0.1~0.3mm。有两个形成阶段,成分差异导致颜色深浅不一。斑铜矿(Bn)含量约1%,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与硫砷铜矿(Enr)伴生,沿构造裂隙分布,粒径约0.1~0.5mm。硫砷铜矿(Enr)含量约1%,多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0.2mm,交代黄铜矿呈尖角状结构。铜蓝(Cv)少量,呈细脉状或者他形粒状,多与斑铜矿和辉铜矿伴生。偶见辉钼矿(Mot)呈脉状充填于黄铜矿中。偶见辉铜矿(Cc)和黝铜矿(Td),呈他形粒状分布于斑铜矿矿物颗粒中

矿物生成顺序: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第一世代)→硫砷铜矿→辉铜矿、铜蓝→黄铜矿(第二世代)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江西省钨矿分布图(江西钨矿产地) 第1张

区域成矿规律概要

一、主要矿床类型

根据目前对3000多处矿产地的统计,南岭地区已经发现铁、锰、铬、钛、钒、铜、镍、钴、钼、铅、锌、钨、锡、锑、汞、铝、铋、铍、砷、金、银、铂族元素、铌钽、重稀土、轻稀土、锆、锶、锗、磷钇矿、萤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蛇纹岩、硫铁矿、明矾石、芒硝、重晶石、盐岩、硼、钾、磷、软玉、石墨、水晶、滑石、石棉、云母、钾长石、石膏、冰洲石、高岭土、膨润土、瓷土、麦饭石、褐煤、无烟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铀、温泉、大理岩等100多种矿产,其中优势矿种主要是钨、锡、铅锌、铀、稀有、稀土(包括全部的轻稀土和重稀土)等,为形成以有色金属、核工业和稀土为主的产业化矿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南岭地区已知的矿床类型比较齐全,既有世界闻名的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如湘南的柿竹园超大型矿床)和高温热液型石英脉型钨矿(如赣南粤北的 *** 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石人嶂钨矿),也有典型的沉积变质型矿床(如江西的新余式铁矿),还有一些不占优势但有一定潜力的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钼矿(如广西的王社)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如湖南的泡金山金矿、江西的留龙式金矿)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岩浆热液型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硬岩型铀矿和风化壳型稀土矿床等(表1-2)。

表1-2 南岭地区主要矿床类型简表

南岭区内优势矿种为锡、铋、钨、钼、稀有,稀土,重要矿种为铅、锌、银、锑、锰,一般矿种为汞、金、铜,具有一定潜力的矿种为金刚石及高效非金属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4年底,累计探明的主要有色金属矿床和金、银矿床1147处,其中,大型及大型以上矿床71处、中型矿床292处、小型矿床784处。因此,南岭地区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之乡。

二、南岭地区主要矿产的空间分布

1.南岭有色金属矿产自然分布特点

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属滨太平洋成矿域的华南成矿省的组成部分。NE向巨型北部湾-杭州湾隐伏构造-岩浆岩带、NW和NE向基底构造的复合形成了区内主导控矿构造,控制了区域矿产的空间分布。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的差异,以NE—NNE向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钦州-杭州湾结合带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成矿单元,即西北部的扬子成矿单元和东南部的华夏成矿单元,前者以Sn、W、Nb、Ta、Sb、Au成矿为主,燕山早期成矿作用十分显著;后者主要以盛产钨、锡、金、银、铜、铅、锌矿为特色,成矿时代也以燕山早期为主。

对于南岭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有不同的认识,如,陈毓川等(1989)认为自武夷-云开向东、西两侧,成矿时代具有对称性分布特点;王登红(1995,1996,1998)认为从赣南(190~150Ma)→湘南柿竹园(182~133Ma)→桂西北大厂(149~94Ma)→滇东南个旧(147~81Ma)一带,以锡为主的成矿作用由老变新,类似于地幔柱在地表留下的“热点”轨迹。但总体上呈现出“环状”或“带状”的分布趋势。当然,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我们从江西主要钨矿的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出(图1-2),大型钨矿的“格状”分布同样是一种客观现实,香炉山-阳储岭-青术下、浒坑-徐山-永平、崇余犹-于赣-行洛坑分别形成3条纬向排列带;香炉山-浒坑-崇余犹-大吉山、阳储岭-徐山-画眉坳-于赣、青术下-永平-行洛坑也分别构成3条经向排列带,各矿床(田)在经向和纬向上均大致等间距排列。如果这种分布特点的确具有规律性,那么,格状交汇点就可能作为预测新矿区的目标,如大吉山纬向带向东与阳储岭-于赣、青术下-行洛坑两条经向带交汇部位是否存在钨多金属的大型矿床或矿田,则是颇值得调查和研究的。

2.南岭贵金属矿产自然分布特征

南岭及邻区的贵金属资源虽然比不上胶东、小秦岭和滇黔桂等矿集区,但也具有资源前景,几十年来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目前已发现小型以上金、银矿床286个,包括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73个,小型矿床199个。其分布与构造、地层及花岗岩关系密切。

(1)金银矿床与构造关系

南岭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与断裂关系十分密切,分布在断裂带附近的金矿有特大型矿床2个;大型矿床19个;中型矿床21个;小型矿床72个;分布在断裂带附近的银(金多金属)矿床有特大型矿床1个,大型矿床10个,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5个。

(2)金银矿床与地层关系

金、银矿床(点)在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与金矿床关系密切主要地层为:中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其中以中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为金(银)矿床主要赋存地层;银矿床关系密切主要地层为:侏罗系、泥盆系、志留系、青白口系等。其中侏罗系为银矿床主要赋存地层,其次为泥盆系、震旦系、中元古界。

(3)金银矿床与岩浆岩关系

区内岩浆岩发育,从晋宁期至燕山期均有分布。从矿床赋存岩浆岩时代分析来看,燕山期岩浆岩中赋存的金矿床约占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总数的57.1%,其次为晋宁期岩浆岩,表明燕山期、晋宁期岩浆岩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岩浆岩标志;银矿床主要分布在加里东期、燕山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岩浆岩中赋存的银矿床分别占与岩浆岩有关银矿床总数的85.71%,表明燕山期、加里东期岩浆岩是寻找银矿的有利岩浆岩标志。

(4)金银矿床与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的关系

图1-2 江西主要钨矿网格状分布示意图(据《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卷》略修改)

金的水系沉积物丰度值在0.5656×10-9~10.5656×10-9区间的异常较多,其规模为大、中型金矿床;银的水系沉积物的丰度值在23.2914×10-9~183.2914×10-9区间的异常较多,其规模往往为特大、大型银矿床。

三、南岭地区主要矿产的时间分布

南岭地区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悠久,具有总体上多时代、多期次但高峰期以燕山期为主的特点(郭文魁,1959;宋叔和主编,1989;陈毓川等,1989;裴荣富等,2008)。区内成矿时代,目前已知从中元古代至新生代第四纪均发生,但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外生沉积矿产具有贯通性产出的特点,各时代地层均不同程度地含矿,包括中新生界中的盐类矿产(如江西的周田盐矿)和第四系水系沉积物中的砂矿;内生矿产以燕山期最强烈,但喜马拉雅期、印支期、加里东期和前寒武纪也不同程度地发育。部分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跨越的成矿时限较长,但明显以燕山期为主,如广西锡矿有24处矿产地与四堡-雪峰期岩体有关,17处与加里东期岩体有关,7处与华力西期岩体有关,16处与燕山早期岩体有关,20处与燕山晚期岩体有关,其中与燕山晚期岩体有关锡矿的储量占全区的62.4%##。

值得指出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南岭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如,著名的诸广山岩体就不是燕山期单一地质构造事件的产物。我们通过对诸广山岩体中部高坳背钨钼矿区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U-Pb法测年(表1-3),发现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的年龄数据均出现,其中,最古老的锆石颗粒206Pb/238U年龄达2561±16Ma(207Pb*/206Pb*年龄和208Pb/232Th年龄数据更大),属于太古宙晚期;其次有1423±12Ma的记录,属于中元古代长城纪与蓟县纪过渡时期;属于晚古生代二叠纪的锆石有两个(285.4Ma和259.0Ma);属于印支期的有12个锆石测点数据,平均为222±1Ma,反映印支期为主成岩期;还有一个燕山早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182.8Ma)。另外,我们对高坳背钨钼矿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是157.3Ma。鉴于离高坳背不远的鹿井铀矿也跟诸广山岩体密切相关,其铀成矿时代可以延续到新生代(85~65Ma。杜乐天,2001)。可见,诸广山一带可能存在太古宙的基底,或者说该成矿带是在太古宙的基础上经历了中元古代的某种地质事件,到了印支期,地壳重熔形成花岗岩,但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一直持续到燕山期乃至于喜马拉雅期。或者说,诸广山岩体及区域内的成岩成矿作用是多期次发育的,后期的岩浆事件和成矿作用、尤其是成矿流体可以强烈地改造早期岩石,乃至于彻底改造。这在鹿井矿区明显可见,各种新生的钾长石呈条带状交代早期花岗岩,而铀矿区和钨矿区或多或少存在“蜕变”锆石,也说明成矿流体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强烈的。

表1-3 湖南汝城高坳背钨钼矿区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U-Pb年龄测定结果

注:1ppm=10-6,全书同。误差为1σ;Pbc和Pb*分别代表普通铅和放射成因铅,应用实测的204Pb对普通铅进行了校正。

关于南岭地区矿床成矿时代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众多资料,但是有争议的矿床也仍然不少。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单独讨论,在第三章中也只是把本次研究获得的部分新资料作了简单介绍。

南岭及邻区金矿床普遍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矿床定位年龄新”、“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明显”和以“岩浆热液型为主”的特征(陈柏林,2002)。有关南岭地区金银矿分布特征,已有不少论述(黄崇柯等,1997;胡受奚等,1998),据资料综合分析,区内金矿成矿时代主要有3期:

(1)武陵—雪峰期

产于隆起区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系金矿,在早期武陵—雪峰期变质热液型成矿的基础上叠加了印支一燕山期的岩浆热液型成矿作用,如赣东北金山金矿矿石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748Ma,反映源岩年龄,含金糜棱岩动力变质绢云母Rb-Sr等时线年龄为693~700Ma,糜棱岩中含金石英脉的Rb-Sr等时线为167±5.21Ma,反映晋宁期动力变质成矿基础上叠加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成矿。

(2)海西—印支期

此期成矿作用主要见于大瑶山隆起,主要出露寒武系浅变质浊积岩系,控矿构造为近SN向和近EW向两组断裂构造。代表性矿床有金鼓金矿(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354±14Ma)、高凤金矿(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Rb-Sr和40Ar/39Ar测年值分别为217.5±7.7Ma和214.7±21.9Ma。李献华等,1992)。

(3)燕山期

为华南地区金矿主成矿期。陈好寿等(1991)测得广东新洲金矿包裹体Rb-Sr年龄133Ma、河台金矿121Ma、后逞金矿123Ma、云西金矿129Ma、高凤金矿215Ma,表明云开地区主成矿期以燕山期为主。结合该区域与金矿有关的构造-岩浆时空分布特点,处于两大构造域过渡部位的大瑶山地区似乎具有由东往西变新趋势,亦即中生代可能存在特提斯域影响。滇黔桂片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以燕山晚期成矿为主,而红色粘土型金矿床受新生代频繁构造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所控制。

四、重点矿集区成矿规律概要

1.赣南地区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浅变质碎屑岩层,局部为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燕山早期花岗岩多次侵入。成矿主要为燕山早期的钨、银矿床,钨、锡、银矿床及银矿床,与该区钨(锡)矿床一样,都形成于104~170Ma。各期花岗岩类中W、Sn、Ag的丰度值分别为2~12.4ppm、1.24~26ppm、0.085~0.518ppm,均高于黎彤的富钙和贫钙花岗岩10倍至几十倍,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从该区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含银石英脉型钨矿床硫同位素变化范围δ34S为-7.9‰~+2.43‰,一般-3.4‰~+1.0‰,接触交代型和中低温热液型银矿床δ34S为-0.8‰~+3.0‰,接近0值;δ34O一般8.8‰~14.46‰,D-42.8‰~-77.1‰,δ18OH2O为4.51‰~5.9‰;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值206Pb/204Pb=18.07~18.97、207Pb/204Pb=15.31~15.992、208Pb/204Pb=38.32~40.26,与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长石铅(18.368~20.712、15.589~17.434、38.438~43.343)基本相似。上述资料反映本区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与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有成因关系,围岩是矿质的次要来源。

2.湘南-粤北地区

区内出露地层以泥盆系为主,其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及石炭系。燕山期NE向褶断带与SN向、EW向构造带叠加,形成复杂构造格局。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组成EW向花岗岩带。成矿主要为燕山期(126~172Ma)。本区具有构造-岩体-矿带“三位一体”的成矿特征,断裂的频繁活动,引起岩浆多次侵入,相应的也有多期次矿化,早期以钨锡矿化为主,晚期以锡铅锌银矿化为主。泥盆系地层W、Sn、Pb、Zn、Ag等成矿元素丰度值均高于黎彤(1990)值,Ag高于3.13~5.25倍,W高于4.55~5.47倍,Sn高于1.35~3.85倍,Bi高于625~45倍,Pb高于1.37~3.52倍,而Mo、Zn、Cu、Hg均低于黎彤值。各时代花岗岩中W、Sn、Pb、Zn、Ag、Sb等元素含量均高于黎彤值,Ag为3~15.88倍,W为5.25~20.32倍,Sn为4.5~28.3倍,Pb为1.6~3.91倍。尤以燕山早期第二阶段岩体含银最高,为黎彤值的19.63倍,第三阶段岩体含Ag为黎彤值19.38倍。Sb则在燕山晚期富集。地层和花岗岩中成矿元素为该区成矿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值-10.93~+17.30,变化范围很大,反映硫为多来源。δ18O值-1.61‰~23.32‰,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水特征。铅同位素206Pb/204Pb=15.661~18.726,207Pb/204Pb=15.565~15.864,208Pb/204Pb=38.375~38.863,总体反映成矿铅源多样,但主要来自岩浆。上述资料说明成矿过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受围岩影响。

结合区域地质发展过程,湘南-粤北隆坳过渡带,受到多期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发育,岩层在高温高压下经花岗岩化作用形成重熔型岩浆,以及沿断裂带深(幔)源物质上升,与陆壳混熔形成混源同熔型花岗岩浆,沿构造带上侵。在岩浆分离,分异结晶过程中,成矿元素从分散趋于集中,在晚期水分和挥发分增多,形成热水溶液,上升过程中有地面水渗入并与围岩发生作用,从围岩中萃取各种成分,包括W、Sn、Pb、Zn、Ag等成矿物质,上升到适当部位,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金属结晶沉淀,形成各类含银、钨、锡、铅、锌矿床。在此总体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下,形成钨、锡、铋、(银),铅、锌、金、银,铌、钽、钨、锡、铍、铅、锌、银锑,银、铅锌、(铜)矿床和钨、(钼、锡)、银矿床等特定类型的银(或含银)矿床。

3.粤北坳陷区

粤北晚古生代裂陷盆地中金属硫化物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矿床产出地层层位稳定,并与一定地质构造部位有关。代表性矿床有凡口、杨柳塘、大宝山等。根据杨振强等研究,认为粤北坳陷是“钦州残留海槽”沿东北裂开和云开隆起与武夷隆起之间裂陷的三叉裂谷盆地。由吴川-四会断裂带的插入,控制了盆地内的NNE向和派生NW向同生张性断裂,这些张性断裂往往为海底热水上升的通道,对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十分有利。各时代地层中主要成矿元素含量与黎彤的平均丰度对比,Sb高度富集,Pb、Sn、W在大部分地层富集,而Ag、Cu、Zn、Au、Mn为低背景元素。矿区的含矿岩系(D2—C1)富含成矿元素,其含量Ag为0.24~0.07ppm,Pb平均为47.4ppm,Zn平均为105ppm,说明可能有海底火山喷发或岩浆热液中成矿物质的加入。根据凡口和大宝山两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介于+2.89‰~26.55‰,碳、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气液包裹体水盐等化学成分资料表明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热液,除来自大气降水和深部地下循环热卤水外,尚有岩浆水的加入,尤其在后期叠加改造富集矿床的热液中,更富含岩浆水。成矿热液属K>Na,Ca>Mg,Cl>F的K+-Ca2+-Cl-型卤水。

粤北沉积改造型矿床可以综合为沉积-构造热卤水改造型和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即沉积阶段、早期成岩阶段、成岩期后构造热卤水改造成矿-岩浆热液叠加改造进一步富集成矿阶段。

4.丹池地区

丹池矿化集中区位于丹池华力西—印支断陷区内,是一个钨、锡等有色金属储量规模巨大的成矿区。区内形成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工业矿床(体),计有锡、钨、铅、锌、银、铜、锑、汞等许多矿种,还伴生有可副产利用的铋、镓、铟等多种稀散元素。整个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成矿受沉积岩相、岩浆作用和构造等条件的综合控制。具体成矿过程又决定于成矿作用发展过程中的成矿流体经历的温压、盐度、矿化元素浓度以及Eh、pH等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制约.因而在区内不同空间部位,有规律地分布着元素组合各异、规模大小不等、空间分布部位不同,元素含量贫富不一的一系列工业矿(床)体。据陈毓川等(1993)研究,Sn、W、Pb、Zn、Ag、Cu、Sb、Hg、Mo等矿化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岩,隐伏的重熔型黑云母花岗岩不仅提供了大部分成矿物质,也是使一些元素活化迁移富集的热源的供给者。成矿温度从高温450℃发展演化到100℃的低温阶段。矿液早期以混合岩浆水为主,后期大气降水比重逐渐增加,到晚期则以大气降水为主。

综合研究表明:本区成矿主要特点有:①各类矿床(体)都围绕燕山期隐伏重熔型黑云母花岗岩体分布。矿化作用总体上自岩体向外具明显的顺向分带。隐伏花岗岩体顶部为气成-高温热液钨、钼矿带,稍外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锌、铜(锡)矿带,向外为从高温到中低温热液的锡、银、锑、铅、锌多金属带,再是外带,低温汞、锑带。②银的富集很普遍,且从早期到晚期有富集逐渐增强趋势,到中低温阶段达最高峰,然后又急剧弱化,因而银矿化在中低温多金属矿化期,空间上分布在第三带。③含矿围岩为D3的硅质岩,条带状和扁豆状硅质或泥质灰岩,D1-2礁灰岩、泥岩、泥灰岩、砂岩和粉砂岩。④层间错动、断裂裂隙和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是容矿的重要部位。⑤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而不同期次、阶段形成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元素组合的工业矿体。

5.滇东南隆坳过渡带

该区地质构造上位于红河断裂带东北侧,马关复背斜倾伏端。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片麻岩、寒武系浅变质岩,泥盆系—石炭系灰岩及三叠系灰岩、碎屑岩。赋矿层位主要为下、中寒武统云母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和大理岩,中、上寒武统浅变质岩及三叠系白云岩、灰岩。赋矿地层为中寒武统黑色页岩和三叠系碳酸盐岩,其中含W、Sn、Pb、Zn、Ag、As丰度较高。由于印支板块与南华板块的拼接,产生巨大的红河走滑断裂,由此形成红河北侧的壳层重熔带、挤压带。表现在岩浆多次侵入,晚二叠世玄武岩喷发,燕山期强烈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个旧、薄竹山及都龙老君山3个花岗岩基及众多的小岩体。至喜马拉雅期局部仍有岩浆活动。以上几次主要热事件伴随发生热液活动,形成了锡、钨、铅、锌、银、稀土等矿,并对已形成的硫化物矿床产生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叠加作用,改变既成矿床的面貌。滇东南的W、Sn、Pb、Zn、Ag矿床都围绕个旧、薄竹山、老君山等复式岩体分布。但个旧以锡为主,薄竹山以银、钨为主,都龙以锌为主,而个旧和都龙都有银。成矿作用除受复式花岗岩体控制外,还分别受区域构造的控制。文山(薄竹山)主要受NW向短轴背斜及滑复构造控制,个旧则主要受SN和EW向交切的断块和穹窿控制;都龙受NW向断裂控制。

稳定同位素:个旧矿田δ34S(‰)值-2.2~+14.7,与个旧花岗岩的δ34S(‰)=-2~+8相比更富集34S,因此,硫主要来自花岗岩浆,而另一部分来自三叠系围岩。白牛厂和都龙两矿区的δ34S(‰)值分布于-4.5~+5.7,与岩浆热液δ34S值相近;从个旧和白牛厂两矿区的δ18O、δD、δ13C分析结果分别投影到相关的图上(图略),可见个旧矿区的热液来源于再平衡岩浆水与变质水、大气降水相混合的混合液,而白牛厂的热液中大气降水比重更大。对铅同位素研究结果按单阶段模式计算年龄值,个旧矿区为100~200Ma,白牛厂矿区则为200~300Ma。表明铅的来源可能是多源的,对两矿区铅同位素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则差异不显著,属于同一分布的母体同源。

综上,滇东南钨、锡、铅、锌多金属成矿特点表现为:成矿具多期次、多阶段、空间上多层次,各个矿床多以硫化物阶段成矿为主,而且较早的矿化往往被晚期矿化改造、叠加成复成因的矿床。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 冯扬 评论文章:
    在黑平台被黑我们要第一时间进行维权,包括报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也是非常靠...
  • 杜滨锋 评论文章:
    遇到黑网被黑账户流水不足不给出款要怎么解决,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是多的,如...
  • 韩博 评论文章:
    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的基本条件网上被黑的平台必须是能登入的,如果是平台跑腿了...
  • 郭嘉庆 评论文章:
    不能出金有什么办法,对于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肯定是发下被黑了,那么被黑有几种情...
  • 郭沛余 评论文章:
    在网堵遇上这些理由,就是你被黑了,第一时间不要去找网站理论,网站既然想嘿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