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九寨沟地震报道机器人,以及九寨沟地震机器人25秒“写”完新闻稿,机器人会取代记者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机器人速报九寨沟地震这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现在我来说说吧,因为这事就是我干的。
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的研发始于2015年,最初的目的是丰富地震速报内容,因为在以前,不论多大的地震,我们*发布的只有“时、空、强”三参数,后来,特别是破坏地震发生后,政府、民众和新闻媒体急切想知道地震的相关背景信息,这就是机器人出生的特殊背景。
现在,机器人在获取*地震参数后自动触发,一般在20多秒完工,最短的只有三、五秒钟。目前产出内容目前有十项,内容整体看有五、六百字和五、六张图,具体项目有:
速报参数、震中地图(多张)、震中地形图(多张)、震中海拔、热力人口、震中周边历史地震(文字和分布图)、震中周边村庄、震中周边乡镇(文字和分布图)、震中周边县城(文字和分布图)、震中简介和震中天气等。
机器人在这么短时间内产出了这么多内容,下一个环节也必须是全自动的,所以,机器人的产出结果和地震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平台和多家新闻客户端进行了实时对接,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能进行全自动分发,之后,各平台根据地震的大小进行定向*推送。
目前,机器人的公共服务能力是一分钟覆盖上亿网友。
最后需要说的是,这个机器人运行在互联网上,基础数据来自互联网,最后通过互联网服务用户,它就是互“联网+地震”的*应用产品。
540字并配4张图片的新闻,估计没有哪位
先说一下中国地震台网的这个机器人。2016年12月,在“中国地震局2016年度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介绍,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会根据本地数据网络,和接口调用、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自动写稿完成地震信息发布,通过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短信、邮件向公众快速报告。其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内容产出,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图、震区海拔高度、地震周边历史上地震记录,以及震中附近的行政、人口分布等相关信息。这些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预,可由计算机在3-5秒时间内自动生成全面综合地震速报内容。
其实机器人写稿已经不是新鲜事,尤其是在地震领域。早在2014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的相关报道从撰写到发布仅用3分钟。去年四川绵阳发生4.3级地震时,“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的机器人就写下560字的新闻稿件,仅仅花了6秒钟,而且自动写作,自动发布,全程无人介入。国内机器人写稿,主要从2015年开始。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关于8月份CPI的稿件,署名“Dream writer”,这是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而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也迎来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和传统媒体人相比,写稿机器人可以瞬间完成海量阅读、海量分析,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公告、财务报表、官方发布、社交平台、证券行情等信息源。与此同时,又可以根据互联网活跃点击量数据,瞬时筛选出下一个热点新闻,并通过后台的算法快速合成新闻。整体上看来,写稿机器人在速度和数量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依靠海量的大数据平台和不断演进的算法设计,生成一篇深度报道的时间已经由最初的30秒缩短到2秒以内,其精度和准确率还在不断提升,而且拟人化、情感化的技能也在持续加强。
当然,纯技术角度做新闻编辑报道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万年进化而成的人脑,绝非几十岁的机器人能轻易代替。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认为,机器人的反应速度确实比人迅速,但是机器人参与写作只是新闻写作中最基础的,新闻从业者不能因为机器能够写作就丢弃基本功,毕竟操作机器写作的是人,如果人类不会自己写作了,机器也没有模本可供参考了。同时,新闻从业者从简单的、重复的事件性报道中解放出来后,可以进行深度报道、话题设计、文化创意等其他内容。
目前来看,新闻机器人并不会取代
那些担心失业的
结合我本身是学新闻学的经历,还有我这几年做互联网相关的经验说一下。
1、先说机器人写新闻是怎么写的
2、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3、
4、未来是不是没有
一、这篇新闻是地震台网的机器人写的。地震台网后台是有地震监测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天24小时监测地震的实时数据。通过这个监测系统,可以快速的输入一个简单的结果:地震的地点,时间,地震的相关参数。这是一份详细的报告。这种类型的系统就相当于公安机关的天眼系统。比如说天眼系统也可以直接给出一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车牌,那辆车违章了。这样一份详细的报告。只不过这个报告不具有新闻价值。
机器人写新闻是通过智能系统给出一份实时的报告,监测出具的报告是客观性的事情,可以直接发布。如果不是客观性那一般需要人工验证后才发布。比如说:房地产交易系统监测出什么地方的房子价格上涨或者下降了。系统自动给出的报告是,什么时间,地点,房地产下降了。下降了多少。覆盖的范围等等信息。这个就不能直接发布出来,为什么 因为这个是非自然性的时间,需要人工进行求证,求证数据的真伪,以及数据外部相关因数。
这里面涉及到到时大数据的收集还有各种判断,相关性的处理。(实话说我不是这方面专家)。
机器人能写新闻,但是不能写所有新闻。很多的新闻需要人工进行真实性的核实。
二、
同时还需要判断事情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不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新闻价值。同时新闻还肩负舆论导向的功能。这些东西就不是一个机器人能够做到的。不管机器人发展到什么阶段,除非超越人,否者机器人都做不到这些要素。
比如说:战地
你以为汶川救灾,全国媒体主要关注救灾的行动,还有全国献爱心这些事情,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
3、未来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有很多客观数据,会比现在更及时的反馈给大众。同时
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
从电脑到互联网、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又到现代的智能化。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总能推陈出新,一些行业也被颠覆和取代。但从目前来看,从事脑力思考方面的工作,永远不会被取代。譬如机器人就不会完全取代
媒体行业,作为一个知识加技术和技能型的职业,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至今仍有很多行业是不能完全被机器人所取代的。因为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人伦道德层面讲,机器人都无法完全实现。
虽然现在一些媒体集团引进了机器人,但这类机器人的技术还不能完全达到取代人的状况。只是起到一些辅助类的帮助,提高一些效率。
地震发生后,机器人25秒就写出了一篇消息稿子。这不得不让人惊叹,智能化科技的力量和技术的强大。但仔细阅读这篇稿子后,几乎都是一些程序式的大数据,感觉和地震一样的冰凉无感。跟
也许若干年后,机器人会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媒体行业。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
媒体行业,简单的消息类报道,可能会由机器人来完成。但对于评论和深度调查性的报道,这是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完成的。因为评论文章是需要独立观点和思考的,目前机器人还无法达到这种要求,即便是能够达到,也是需要人来最终进行文章的修改和添加。还有一项就是深度调查性报道,这不仅需要
也许你会说,智能化来临后,很多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是的,那些没有很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迟早会被机器人取代。但对于需要思考加技术及技能的行业,机器人不会完全能取代的,只能是起到一个辅助性工作。
人类离不开智能化,但不可能完全被智能化取代,因为很多复杂因素决定着智能化的实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原因,而且还存在人伦理论方面的原因。
当然不会取代,也无法取代。机器人的新闻稿是利用专家提前设置好的模版,调取数据库,完成地震参数、震区人口情况、灾区近几年历史地震目录等信息公布。
而
今天关于《九寨沟地震机器人25秒“写”完新闻稿,机器人会取代记者吗》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咨询记录·解于2021-11-14茅台193...
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名单文章列表:1、2020年五大四小发电集团装机容...
国内油价近二十年历史*价是3.06元一升。*的时候,发生在201...
长江铝锭今日价格后面的涨跌是什么意思?是对长江铝锭的一个...
中信国安(000839)中天科技(600522)新海宜(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