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德时代(300750),最新股价652.02元,总市值1.52万亿: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连续三年全球排名前三位,2017年出货量全球之一,是配套车型最多的动力电池厂商;2018年7月投资约20亿元在德国建首个海外工厂,与宝马等线厂商合作;2017锂电相关业务营收超过190亿元。
2、比亚迪股票002594,上市3528天,总市值595928825732.00元。公司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件业务,以及包括汽车业务。其中,二次电池与手机业务的主要客户包括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公司立足于传统业务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研发磷酸铁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产品,并致力于开拓其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及光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在动力电池领域,集团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分别应用于电动商用车和电动乘用车领域,解决了电动汽车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续航里程等方面的全球性难题。目前,集团已在动力电池领域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并通过动力电池产能的快速扩张建立起领先的规模优势。
3、万华化学股票600309,上市7356天,总市值414823324227.12元。2020年半年报披露:公司与烟台卓能原股东烟台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签署了股权 *** 协议,收购其持有的烟台卓能***股权,收购对价为人民币10,179.22万元。烟台卓能主要经营范围为开发、生产、销售锂电池正极材料,货物、技术进出口,储能锂电池的组装、销售,有色金属销售。烟台卓能已于2020年4月完成工商变更手续,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公司持有烟台卓能***股权。
4、亿纬锂能股票300014,上市4136天,总市值170111220535.74元。中国更大的锂原电池供应商;核心业务是一次锂电池和小功率锂二次电池;2017年6月成为国内首家量产21700型圆柱三元电池(特斯拉技术)的锂电企业;消费类锂电池方面,在电子雾化器和可穿戴细分领域领先;2017年锂电池业务收入13.9亿元,占比46.62%;19年3月,子公司亿纬集能被选定为现代起亚电池供应商
5、洛阳钼业股票603993,上市3061天,总市值158403207891.33元。公司所售钴产品为粗制氢氧化钴,主要通过长期协议销售给下游钴精炼厂。公司2019年投资参股了印尼镍钴矿湿法冶炼项目,该项目仍处于建设过程中;2020年公司刚果(金)铜钴业务产品产量预算为:钴金属产量1.4万吨至1.7万吨。
6、赣锋锂业股票002460,上市3852天,总市值151845032194.27元。公司是一家锂产品研发和生产公司。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金属锂(工业级、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氯化锂(工业级、催化剂级)、丁基锂、氟化锂(工业级、电池级)等二十余种。公司是国内锂系列产品品种最齐全、产品加工链最长、工艺技术最全面的专业生产商之一,也是国内规模化利用含锂回收料生产锂产品的企业之一。
7、中兴通讯股票000063,上市8500天,总市值138783696019.62元。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兴通讯旗下新能源板块规模控股子公司,主要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列产品。
8、华友钴业股票603799,上市2219天,总市值125899474955.40元。中国更大钴产品供应商;在刚果(金)拥有完备的钴铜开发体系;新开发产品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2017年钴产品收入73.84亿元,占比76.49%;三元材料业务收入6.84亿元,占比7.08%。
9、北方华创股票002371,上市3999天,总市值98594144618.40元。主营半导体业务;子公司北方华创新能源是我国最早进入锂电装备行业的企业,产品包括生产锂离子电池极片制造用的浆料制备系统、真空搅拌机、涂布机、强力轧膜机、高速分切机等装备;2017年锂电设备业务收入1亿元,占比4.52%。
10、恩捷股份股票002812,上市1625天,总市值95864454243.36元。创新股份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Paul Xiaoming Lee等合计持有的上海恩捷93.33%股权并募集不超过8亿元的配套资金。本次交易完成后,上海恩捷将成为创新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凭借技术积累及产业规模的扩大,成功进入中高端电池厂商供应链,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目前订单需求增长迅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实现包装印刷业务和锂电池隔离膜业务双轮驱动发展。
150亿元!蓝思 科技 10月11日公告,其定增方案获 *** 核准。
不久前,蓝思 科技 99亿元拿下苹果公司iPhone 机壳的主要工厂,外界猜测蓝思 科技 有可能像立讯精密一样,成为苹果的下一家代工厂。
蓝思 科技 实控人、被称为“手机玻璃女王”的周群飞已经不满足于手机玻璃这一块业务,其近期的诸多布局显示,蓝思 科技 正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形态已初具规模,在不少券商关于蓝思 科技 的研报中,“平台型”成为关键词。
150亿元定增,三个募投项目达产后预计收入130亿元
150亿元的定增计划清晰显示蓝思 科技 选择加码的领域:智能穿戴、 汽车 玻璃,最重要的还是手机3D玻璃。
据披露信息,蓝思 科技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涵盖智能穿戴、触控功能面板、车载玻璃面板、3D触控面板建设项目,以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智能穿戴设备零组件900万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3719万件,年产值42.73亿元;消费电子3D触控功能面板12015万件,年销售收入约70.27亿元。若全部达产,三者合计年销售收入131亿元。
3D触控功能面板是投资规模更大的项目,也是蓝思 科技 手机玻璃板块的亮点。蓝思 科技 2019年年报称,公司是首次将玻璃屏引入高端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首次将3D玻璃应用到手机的企业。
这一次在3D面板上投入63.29亿元表明蓝思 科技 对该市场的预期。5G手机时代能否快速到来,对该项目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
市场研究公司C *** ys预测,2023年5G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近8亿部,相当于所有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51.4%。Techweb 研究预测,从 2019 年开始的五年内,全球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由 0.13 亿部上升至 7.74 亿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80%。
民生证券研报分析,5G 时代,手机迎来去金属化,蓝思 科技 迎来重大机遇。考虑到信号干扰和无线充电,玻璃和陶瓷将逐步取代以铝合金为代表的金属外壳材料。iPhone 的前后盖板均采用玻璃,安卓旗舰机型的主流后盖板已从 2.5D 升级为 3D,且未来3D有望向前盖板渗透。部分高端机型如华为 P30 Pro 等已采用更复杂的瀑布屏。
2019年,蓝思 科技 中小尺寸防护玻璃营收213亿元,占比超70%。公司解释,中小尺寸防护玻璃的尺寸在7英寸以下,主要用于手机等产品的视窗防护和外观防护。
在多个场合,周群飞及公司高管均曾表示,在双玻璃外壳时代,一部手机从以前使用一块玻璃到用两块玻璃,无疑意味着蓝思 科技 手机玻璃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蓝思 科技 业绩却逆势上扬。公司2020年半年报显示,当期实现营收155.68亿元,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大增超13倍。
150亿元定增募投项目中,预计总投资45亿元的车载玻璃项目,是蓝思 科技 近几年发力的重点。
据蓝思 科技 2019年年报,大尺寸防护玻璃全年营收37.94亿元,占比12.54%,比2018年增长39.32%。从增速来看,这是蓝思 科技 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西南证券研报称,蓝思 科技 大尺寸防护玻璃主要用于平台电脑及车控电子显示设备,公司当前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是中控屏及B柱的主要配套商,将持续受益特斯拉放量增长。
在智能穿戴领域,蓝思 科技 在蓝宝石与陶瓷材料上的布局也很早。数年前,《中国经济周刊》曾在蓝思 科技 看到其“生长”的蓝宝石长晶体,公司自称最早将蓝宝石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
不光是此次定增资金投向智能穿戴设备,9月29日,蓝思 科技 还出资2.45亿元与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业务,蓝思 科技 在合资公司中股权占比49%。
民生证券研报称,蓝思 科技 蓝宝石产品已广泛用于摄像头保护镜片、指纹识别保护镜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防护屏等对耐划伤、硬度具备高要求的场景。
蓝思 科技 一高管表示,晶盛机电具备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这与蓝思 科技 的技术存在互补。
一边是“买买买”,一边是“建建建”,蓝思 科技 欲打造平台型公司
如果150亿元定增项目全面实施,蓝思 科技 产能无疑大扩张,在产业链上布局更长。不仅如此,蓝思 科技 今年8月还公告说99亿元拿下苹果产业链上的两家工厂,一是可胜 科技 (泰州)有限公司,二是可利 科技 (泰州)有限公司,两者均是苹果金属机壳的重要供应商,2019年,两家公司营收合计82亿元。
太平洋证券研报称,据其了解,一旦资产交割完成,大客户很快就会为蓝思 科技 导入相关的组装业务。
蓝思 科技 为何一再重金下注?
三年前,周群飞曾说,“蓝思 科技 正在做行业整合,这一两年所做的收购都是上下游的整合,从去年开始,蓝思 科技 逐渐成为超市一样的一站式平台,客户来了想买什么就都能买得到。”
从2015年登陆创业板之后,蓝思 科技 一边是“买买买”,一边是“建建建”,其产能持续地快速扩大。
即便如此,蓝思 科技 表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目前产能已不能完全满足在手订单的生产需求。”2020 年 1~6 月,公司各类产品产销两旺,各类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在 92% 以上,截至 2020年 6 月底,公司各类产品的在手订单金额为 192.47 亿元。
一路扩张,蓝思 科技 产品线也从单一的手机防护玻璃不断拉长,玻璃、蓝宝石、精密陶瓷、精密金属,到触控、贴合、模组等产品,逐步实现周群飞的“一站式平台”战略。
与此同时,其营收规模从2015年172.27亿元增长至2019年303.15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155.68亿元。
不少机构对蓝思 科技 这一成长战略表示看好,将其称为“平台型”公司。中泰证券认为,蓝思 科技 平台化价值持续凸显,长期成长路线愈加清晰。国盛证券认为,蓝思 科技 凭借产业链垂直整合以及规模优势,全力打造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的新平台发展模式。
在收购可胜 科技 与可利 科技 时,蓝思 科技 称,这为公司进一步向下游供应链进行业务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0月中下旬,苹果新机iPhone12与华为旗舰机Mate40都要来了。两大巨头都是蓝思 科技 的大客户。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据来自供应链的消息称,2月10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恢复其国产Model 3的交付工作,但首周产量仅为200台。
解读:在2019年12月30日的时候,特斯拉的单班生产额周产能就已经达到了1000台,他们希望在2020年初就切换到双班生产,并迅速爬升到周产能为3000台。
显然,之一周的数字非常糟糕,但这并不出乎意料。事实上,一周之内,能够让200台特斯拉Model 3开下产线,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让整个供应链和产线开始转起来了。
对于一辆汽车,大概有1万来个零部件,要动工生产,意味着要搞定所有的零部件,缺一个都不行。
在疫情管控如此严厉的情况下,特斯拉依然能够将产线转起来,让人印象深刻。
也许,特斯拉Model 3前期的国产化率并不高,反而是一个利好因素。他们不需要协调那么多本地化的供应商。《建约车评》在2019年底获得数据是,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初始国产化率为30%,2020年7月份左右目标达到80%-90%,2020年底实现***的本地化生产。
2020年1月30日,在特斯拉2019年Q4的财报 *** 会议上,特斯拉对外的表态是,尽管应 *** 要求他们将停工1周到1.5周,这可能会稍℡☎联系:影响该公司的盈利情况,鉴于Model 3上海上海工厂的利润贡献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影响会受到限制。
2020年2月5日,特斯拉副总裁陶琳称,受疫情影响特斯拉将暂停在中国的交付工作,这让特斯拉的股价受到了冲击。
2020年2月13日,特斯拉在给美国证券委员会提交的募集20亿美金定增的文档中,修改了对中国疫情所再来冲击的说法。
特斯拉称,如果本次疫情继续持续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尤其是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是否会受到影响,以及将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尚且不清楚。我们可能会遭遇与此类事件相关、且我们无法控制的费用或延误,这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从之一周的复工情况看,特斯拉的中国团队正在克服供应链、人员等困难,并恢复了生产。
当然了,每一家汽车制造商恢复生产,对整个供应链而言,都是好消息。坏消息是,不同的车企之间,将爆发针对核心零部件展开“库存争夺大战”,这会使得弱势的制造商受到伤害。
特斯拉显然是强势的,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恐怕会很受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周很热闹,很多公司发布了半年报,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
有些人会因为几个财报数据而欣喜或者忧愁,或者过过嘴瘾可以喷一喷没赚到的公司、看不惯的公司,但实际上可能理解上还是很片面的。如果光看几个数据就想当然的以为很了解什么是投资,那就真的太自以为是了。阶段性的报告仅仅是一个时期的参考,而且对报告的理解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光看几个数据就了事,更重要的还是平时持续的追踪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是更好还是更差,什么算是好什么算是差,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并不是说,营收增速高、净利润反而下滑就一定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亚迪昨晚发布半年报,很多人其实并不关心企业经营情况,可能连营收都不怎么关心,而只关心净利润,只盯着代表过去的市盈率(PE)。对于只关心净利润和PE的,比亚迪一定会让他们失望,在这方面比亚迪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并不持有比亚迪、没有赚到比亚迪、心里不平衡的投资者,之前追高买过比亚迪但后来吓得割肉的,以前持有比亚迪但后来卖了也获利了又希望在跌下来的,拿着长城 汽车 或者上汽集团的某些不服气比亚迪市值比长城、上汽市值高的投资者,喜欢蹭比亚迪热点和流量的(媒体、自媒体、大V小V),等等各色人等,这次又能抓住“机会”可以好好的喷一喷比亚迪了。
“你看,上半年才赚11亿多,居然有8000多亿市值,比亚迪不崩谁崩?”“比亚迪爆雷啦,业绩大幅下滑,泡沫终于要破灭了!”“长城上半年赚了35亿多,比亚迪才赚11亿多,凭啥不是我们长城市值之一”“上汽那么赚钱,市盈率那么低,居然市值比比亚迪少那么多,比亚迪泡沫太大了,市盈率那么高,迟早 *** ”……
类似这样的话,这几天肯定会很多,也难免会有一波人会被那种“恐吓”的带节奏氛围吓跑。就让他们过过嘴瘾吧,我们继续默默的赚钱。比亚迪也从来不缺股东,而且股东经常一大把一大把的换,大部分都是过客。只有真的理解这家公司而且又决心长期陪跑的人,才能够在里面沉淀下来,伴随企业一起成长。这些少数人并不在意股价多少的这种波动,能从273拿到140多又拿到现在的,早已看淡了股价的起起伏伏,早已看多了各阶段各种不同人群队比亚迪的冷嘲热讽,反倒是觉得那些人很好笑,可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不是一个维度的人,一个层次的人,各取所需,坚定者最终收获很好的投资收益,嘲笑者收获一时喷的 *** 。
下面从特斯拉以往的简要 历史 ,来看看在行业的特定时期里,净利润到底有没有重要
2003年7月, 特斯拉 在美国成立。而就在这一年的1月, 比亚迪 收购秦川 汽车 ,开始进军 汽车 领域,为日后成为国内新能源 汽车 领航者 埋下了伏笔。
2010年6月, 特斯拉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美国之一家上市的纯电 汽车 制造商。
新能源 汽车 领域是个很烧钱的领域,尤其是在发展的萌芽期和初期,需要持续不断的输血,没有大股东们的财力支持,是很难活下来的。美国的 特斯拉 做到了,中国的 比亚迪 也做到了,但两者的路完全不一样,特斯拉主要靠资本的助推,而比亚迪更多的是靠自己,尽管也有几次市场融资的助攻,以及政策补贴的支持(特斯拉同样也获得美国补贴支持)。由于上市所在市场不同,在美股市场可以连续很多年亏损但也不会退市(只要市场认同),而在A股市场只要你连续3年亏损就会让你退市,所以比亚迪比特斯拉更难,有时候也显得更保守些,这都是环境使然。
根据公开资料, 特斯拉 2020年以前连续亏损十几年(2003-2005年数据没找到,但毫无疑问刚成立那三年肯定也是亏损年),净利润2006年亏损0.2996亿美元,2007年亏损0.7816亿美元,2008年亏损0.8278亿美元,2009年亏损0.5574亿美元,2010年亏损1.54亿美元,2011年亏损2.54亿美元,2012年亏损3.96亿美元,2013年0.7401亏损亿美元,2014年亏损2.94亿美元,2015年亏损8.89亿美元,2016年亏损7.73亿美元,2017年亏损22.41亿美元,2018年亏损10.63亿美元,2019年亏损7.75亿美元;而直到2020年才开始出现年度盈利,当年净利润8.62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16.42亿美元(Q1为4.64亿美元,Q2为11.78亿美元)。可见,特斯拉从2003年到2019年的17年里都是亏损的,在2006年到2019年期间就亏了71.6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65亿(按目前汇率6.5折算),这要是搁A股还不得被喷死啊,而且早已经退市N回了。而一旦实现盈利,那增速也是极快的,不是线性的增长,而是非线性的指数增长,尤其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优势显现出来),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几乎是去年全年的2倍,今年Q2净利润环比Q1暴增154%,这种就是呈现指数型加速增长点态势。人家烧钱烧了那么多年,终于等到爆赚的时候了,当然碳积分也做了很大贡献,但即便没有卖碳积分的钱,它也会在这一两年内实现年度盈利,而且以后业绩加速。
从 特斯拉 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 科技 型公司,在萌芽期和初期,压根不用在意它赚不赚钱,赚多少钱,而是要在活下去的前提下,尽可能快的占领市场,巩固领先优势,迎接行业爆发时刻,努力成为行业巨头或寡头,以后赚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干嘛要那么短视呢。如果看不懂 科技 股的这层逻辑,那就不要投资 科技 股,更不要拿对待成熟企业用PE来估值点那一套生搬硬套到 科技 股上面,特别是要注意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实不止是 特斯拉 ,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 亚马逊 也曾连续亏损很多年,但一点利润释放,那简直就是爆炸式的业绩;还比如 京东 也曾连续亏损十几年,还有美团、 滴滴 等,都是前期持续很多年不断“烧钱”的,但确实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了。
对于 比亚迪 ,2002年在H股上市,2011年在A股上市,2002年上市从来都没用出现过年度净利润亏损的情况,这是很不容易的,毕竟 新能源 一直也在“烧钱”。好在 比亚迪电子 一直发展的很好,给比亚迪持续带来了不少的现金流,也给新能源发展输了很多年的血,再加上后来政策对新能源扶持,补贴也给了企业的发展很大支持(企业也通过带动就业、上缴利税等方式进行了回馈)。在一个就是比亚迪“抠搜”,以前那可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好在都熬过来了。还有一次,2015年前后的那次A股定增融资也很重要,关键时候被很好的支持了一把。今年初这次融资也意义重大,坚定了今年大投资的信心,而这些大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大手笔,塑造更强的竞争优势。
在 新能源 爆发的拐点(渗透率超过10%)之年(7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14.8%),当然是要迅速行动、全力扩张了,这需要花很多投资的,不会留太多利润,所以 比亚迪 今年在动力电池、整车基地、半导体、光伏和储能等方面都有不少大动作,虽然是比较低调的进行。这才是行业爆发期的正确操作姿势,大干快上提升产能(尤其是电池和dmi),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点需求,该花钱就要舍得花钱,该通过市场融资就要敢于迅速融资,而对于净利润,释放留一点就可以,甚至都可以不用怎么留,全部拿去提升产能和加大研发投入等更有意义,但是比亚迪也还是顾及了市场很多人感受的,要不然上半年真的连那11亿多的净利润都不用留,大胆拿出投资,创造更多效益。
很多人看得比较短,看不见长远,所以特别纠结于短期的净利润,其实是没有看清行业发展阶段,没有考虑那么远,太喜欢拿传统意义价值投资那一套来刻舟求剑。
看不懂的还会看不懂,看得懂的也不会在意股价短期波动,而是通过半年报的理解和日常追踪分析了解到的情况,反而对 比亚迪 更有信心、更加坚定!
那些喜欢看几个数据就来怼 比亚迪 的,留让他们怼去吧,比亚迪的发展不会因此停步,而是继续一路狂奔向前冲刺!
是的
锂矿股的利空消息
一、特斯拉股价的爆跌,对电动车销量的心理影响
二、宁德时代450亿定增2023年1月4日解禁,对锂电池板块的估值有影响。
三、网站锂盐电碳从60万跌到50万元,目前看还没跌到位。
【中证聚焦】 提锂新突破、我国气田水产出首批成品碳酸锂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近日发布消息,该公司龙王庙组气藏气田水近日产出首批成品碳酸锂,标志着国内首套气田水提锂500方/天中试装置成功投运。该项目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工艺装置具有锂吸附容量高、绿色环保、高效稳定等显著优势,可实现高含硫、高含盐、低含锂气田水提锂,是我国气田水提锂资源化利用方面首个规模化应用实践,预计碳酸锂年产规模50吨。 点评:随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碳酸锂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锂资源主要赋存于盐湖和岩矿中,部分赋存于油气田水。油气田水中锂资源具有来源广、储量大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金圆股份(000546)控股公司成都锦锂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完成国内首个油气田采出水现场提锂先导试验。 万里石(002785)参股公司新疆泰利信矿业有限公司具备气田水、地热水提锂技术。
四、全球电动汽车的比例占比快达到了2%。媒体理解为渗透率35%了没有增长空间了。
五、中国锂矿股的历史估值都是50倍-70倍的PE,现在只有5-7倍PE,都认为锂盐要大跌价了,担心和硅料一样从30万一下跌到成本价。
咨询记录·解于2021-11-14茅台193...
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名单文章列表:1、2020年五大四小发电集团装机容...
中信国安(000839)中天科技(600522)新海宜(00...
国内油价近二十年历史最低价是3.06元一升。最高的时候,发生在201...
长江铝锭今日价格后面的涨跌是什么意思?是对长江铝锭的一个...